Pages in topic:   [1 2] >
稿件质量的区别
Thread poster: jyuan_us
jyuan_us
jyuan_us  Identity Verified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08:42
Member (2005)
English to Chinese
+ ...
May 8, 2011

这个月做了来自同一个大公司的两个稿子:A稿和B稿,都是20000源文字的英译中。两个稿子都是他们聘请其他翻译社而不是FREELANCER翻译的。 我的任务是PROOFREADING。汇报一下我作出的改动:

稿件A,修改了2000多处,即使每10个单词的译文中就有一个非改不可的错误;
稿件B,修改了10处,都是TYPO,无心之失,不涉及翻译能力。

做A的这个公司真是坑人啊,让
... See more
这个月做了来自同一个大公司的两个稿子:A稿和B稿,都是20000源文字的英译中。两个稿子都是他们聘请其他翻译社而不是FREELANCER翻译的。 我的任务是PROOFREADING。汇报一下我作出的改动:

稿件A,修改了2000多处,即使每10个单词的译文中就有一个非改不可的错误;
稿件B,修改了10处,都是TYPO,无心之失,不涉及翻译能力。

做A的这个公司真是坑人啊,让他的客户额外多花了很多钱;
做B的这个公司,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现在的时局是,做A的那种公司太多,市场的芜杂都是他们造成的。
做B的那个公司质量好,但我估计做成那样的水平成本太高了,因此争不过作做A的那个公司。

做A的那个公司一定失去了这个大客户,但他们尽可用低价格再拿别的客户。要PROVIDER提供"Best rate, highest quality"的公司太多了。有次我心血来潮,向一个加拿大公司贴出的EDITING JOB发了申请。我说1美分给你做了,然后就什么话也没说。结果这个哥们还就真来信要把这个工作赏给我。真够二的,连损他他都看不出来。惊人地不要脸。顺便说一句,我跟加拿大好像犯相,申请过无数次加拿大公司贴的工作,一次都没收到反馈。连回信多问几句的都没有。后来有点明白了,加拿大那边有很多印度移民,搞不好有些公司是印度人开的,给这些人报价,得报印度价格才有可能中标。


市场下滑看来还会有相当长的一段路。
Collapse


 
Sharon Toh, MITI MCIL
Sharon Toh, MITI MCIL
Singapore
Local time: 20:42
Member (2009)
Chinese to English
+ ...
回复:稿件质量的区别 May 8, 2011

是啊,做A稿的那种公司确实是很多。不过,翻译市场也一样有细分市场。我们不一定要给像做A稿那样的公司干活啊。印度公司的价格确实超低,他们的邮件我一般上直接删掉,连看都不看。

我觉得不仅仅是翻译社的质量参差不齐,译员的质量也是如此。市场上滥竽充数的翻译社和译员太多了。市场已经是这样的局面,不知大家有什么建议可以整顿呢?



[Edited at 2011-05-08 10:41 GMT]


 
kenny2006woo (X)
kenny2006woo (X)

Local time: 20:42
English to Chinese
各方俱傷 May 8, 2011

jyuan_us wrote:
要PROVIDER提供"Best rate, highest quality"的公司太多了。


做法無可厚非,只不過像A那樣的公司太多,結果各方利益都受損。

客戶:譯文經常慘不忍睹,有時還需返工。或者因譯文問題而貽人笑柄,或葬送生意(特別是企業的宣傳材料,若是翻譯得差,客人或潛在的合作夥伴看到就已足矣)。
跟A一樣的公司:粗製濫造,犧牲質量以速度換取報酬,累死譯者,自己名譽掃地。
跟B一樣的公司:質量優,卻無法保證稿源。另外,因A類公司報價過低,也不得不壓低報價。
認真,水平高的譯者:跟B類公司的遭遇差不多。



[Edited at 2011-05-08 12:44 GMT]


 
kenny2006woo (X)
kenny2006woo (X)

Local time: 20:42
English to Chinese
政府整顿翻译市场 May 8, 2011

Sharon Toh wrote:
我觉得不仅仅是翻译社的质量参差不齐,译员的质量也是如此。市场上滥竽充数的翻译社和译员太多了。市场已经是这样的局面,不知大家有什么建议可以整顿呢?


要还国内翻译市场一片蓝天,恐怕仅靠循规蹈矩的译者和翻译公司还远远不够,没有政府干预,如制定并实施一些法令,恐怕翻译市场永远都是一团糟。


 
Chengde Ge
Chengde Ge  Identity Verified
China
Local time: 20:42
English to Chinese
+ ...
关键在源头 May 9, 2011

kenny2006woo wrote:

Sharon Toh wrote:
我觉得不仅仅是翻译社的质量参差不齐,译员的质量也是如此。市场上滥竽充数的翻译社和译员太多了。市场已经是这样的局面,不知大家有什么建议可以整顿呢?


要还国内翻译市场一片蓝天,恐怕仅靠循规蹈矩的译者和翻译公司还远远不够,没有政府干预,如制定并实施一些法令,恐怕翻译市场永远都是一团糟。


政府干预可能只会产生寻租空间,养活一批公务员,加重税负,市场状况甚至会更糟糕,层出不穷的毒食品就是明证。
政府干预不可靠,市场问题只能靠市场自身解决。如果市场源头的终端客户真正对语言质量重视起来,滥竽充数的翻译社和议员自然就没有了市场。但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整个社会的教育水平、行业规范、人们的认知都有关系。

[修改时间: 2011-05-10 12:47 GMT]


 
Loise
Loise
France
Local time: 14:42
French to Chinese
+ ...
坚持价格&品质 May 9, 2011

我曾经遇过同一个客户派件,有两个翻译公司来对我做翻译询问。一个公司对客户开价较高,结果那个派件就由开价较低的公司接去了。受害的当然是译者,毕竟公司削价竞争,译者的价格就被压低,成为恶性竞争的直接的受害者。我觉得译者本身应该要对价格有所坚持,这样才能确保翻译品质,避免让自己的身价在恶性竞争中一直不断往下滑落。

 
redred
redred  Identity Verified
China
Local time: 20:42
English to Chinese
+ ...
华人社会已经走向文明进步了 May 9, 2011

印度的生活方式及其在海外的延伸,还能给大家什么价啊。

jyuan_us wrote:

后来有点明白了,加拿大那边有很多印度移民,搞不好有些公司是印度人开的,给这些人报价,得报印度价格才有可能中标。



(转贴)英记者体验印度“贱民”生活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李雪报道,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特派记者詹姆斯•阿斯蒂尔日前深入印度恒河平原上的一个小村庄,与村里的“贱民”同吃同住,亲身体验低级种姓近乎原始的传统生活方式。“贱民”深受印度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之害。

  五分之一划归“贱民” 种姓制度废而不除

  故事发生在印度北方邦东部地区一个名叫沙哈伯普尔的小村庄。“内战”了一夜之后,萨拉•帕拉萨德土坯茅屋四周的流浪野狗终于渐渐恢复了平静。现在时间才凌晨5点。萨拉躺在茅屋外支起的一张轻便床上,透过惺忪的睡眼,头顶的树枝影影绰绰。一只笨拙的乌鸦醒来了,发出一声声哀鸣,在枝丫间跳来跳去,弄得枝叶沙沙作响。萨拉从轻便床上爬了起来,在十多只蜷曲着身子睡觉的野狗之间穿行,忙碌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为了养家糊口,45岁的萨拉做着两份营生。因此,他每天不得不一大早就起床,匆匆赶往沙哈伯普尔集市上的修鞋摊。集市上林立着大约30家店铺,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萨拉因此得了个“修鞋匠”的绰号。他的另一份工作则是剥死牛死羊的皮。每天,他都会蹬着脚踏三轮车拉来动物尸体,将皮剥下来,然后把尸骸扔给周围的野狗。他将剥下来的皮粗略地初步处置一下,就将皮和骨头出售给当地一名交易商。这样他每月可以挣到500卢比(约合11美元)至1500卢比。

  萨拉家族从事皮革制造工作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印度教规定他的家族从事这一行当。萨拉家族属于制革种姓——印度历史上数十个从事卑贱或“不洁”职业的种姓之一,并因此被视为“不可接触的人”(“贱民”)。最初有五分之一的印度人被划归这一群体。1947年,印度独立后不久即宣布取缔种姓制度。然而,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印度乡村,种姓等级依然森严,尤其在印度北方广袤肥沃的恒河平原上更是如此。

  像动物一样随地大便 接生也是“不洁”职业

  萨拉一家五口挤在两间土坯茅屋里。茅屋四周是一片未开垦的荒地,人和动物的粪便随处可见。萨拉的妻子苏什拉则从事另一项“不洁”工作——给村里的产妇接生。这或许有些令人奇怪。然而,保守的印度教徒蔑视为他们的孩子接生的妇女。这是因为,接生婆会接触胎盘。

  雪上加霜的是,萨拉夫妇被当地村民视为外地人。他们于20年前从邻近的中央邦迁移来到沙哈伯普尔。他们在这里没有任何朋友,村里人不会邀请他们参加任何婚礼。萨拉向记者表示,他时刻生活在恐惧中——仇恨他们的邻居甚至会放火烧毁他的茅屋。而在记者到来之前,他还从来没有在家中款待过任何客人。

  一名英国记者主动要求留下来,在沙哈伯普尔村逗留一周,体验村里印度人生活的点点滴滴,这在萨拉看来已经不可思议。而这名记者的翻译,一位年轻的中产阶级婆罗门——印度教祭司种姓的一名成员——竟然与他们一家人分享面包,也许就像天方夜谭了。萨拉毫不掩饰他的讶异之情,他说:“我怎么都没有想到,我居然会在家中看到这样的人。”

  秋日的太阳已经升起,笼罩在沙哈伯普尔村绿油油的稻田上的缕缕薄雾渐渐散去。半英里外的一个小村庄,传来了锅碗瓢盆欢快的奏鸣曲和儿童的尖叫声。萨拉的小茅屋四周是荆棘灌木围成的简易栅栏。栅栏外的荒地上蹲着两名男子,相距约20码的样子,两人一边友好地聊天,一边排泄宿便。

  楝树是村庄公共财产 穷人折树枝刷牙

  这时,一名身穿蓝色格子莎笼和T恤的男子骑着自行车而来,这也是村里大多数村民的统一服饰。他在茅屋外停了下来,支起了自行车。然后爬上了茅屋旁的一棵印楝树,从树上折下一根嫩枝后,就又滑下树来。然后他就在门口一边踱来踱去,一边将树皮剥掉。剥完之后,他就开始用门牙磕树枝,将末梢软化成纤维刷,接下来就在后牙和牙龈之间来回刷动。楝树含有一种温和的杀菌物质,因此成为数百万印度穷人的牙刷,甚至中产阶级也使用由其制成的牙膏。

  刷完牙之后,那个男子盯着萨拉和他的客人目不转睛地看了一会儿。然后,他又从中间将枝条劈开,开始用里面绿色的部分刮舌苔。最后,他把用过的楝枝条随手一扔,跨上自行车扬长而去,自始至终甚至没有说一个字。

  外人看来这似乎极其没有教养。或许,比比皆是的粗蛮无礼的生活方式与优美迷人的田园风光极不谐调。然而,事实或许并非如此。在沙哈伯普尔村,楝树被视作“公共财产”。不仅如此,村民之间也极少相互打招呼。因此,这一切也就见怪不怪了。

  种姓等级森严不得相互通婚 恐吓殴打成“贱民”家常便饭

  沙哈伯普尔村总人口1万多人。在人口稠密的印度北部地区,它只能算一个中等规模的定居点。在这里,村民们主要根据种姓成分分区而居,很少跨种姓进行社会交往,且不同种姓之间从不通婚。

  不仅如此,村里的“达利特”(印度独立前对社会最底层民众的一种特定称呼,即“贱民”)还经常遭到恐吓殴打。村里共有6个“达利特”种姓群体,其中最大的查马尔群体却也是生存状况最恶劣的。他们是整个村庄最穷困的一个群体。不仅如此,据多位村民介绍,查马尔人还经常遭到其他种姓的欺凌和毒打,其中尤以帕特尔种姓为首。

  帕特尔种姓是沙哈伯普尔村最大的团体,拥有约3000人。事实上,帕特尔本身也只是低级的农民种姓,在种姓阶梯上仅比“达利特”高出一两层而已。但是,他们却极其恶毒,通过欺压“达利特”来体现自身的优越性。

  种姓制度的罪恶:较高种姓男子只需几把米就可占有“达利特”妇女的身体

  然而,在沙哈伯普尔村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下却也有一个超越种姓鸿沟的例外,包括许多穆斯林和印度教男子在内甚至都很享受这一例外。据说,只要几卢比或者几把米,他们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要求与“达利特”妇女做爱。而这一切通常发生在日落时分,村民们成群结队地到田野里清洗时。在一次调查中,高达40%的非“达利特”男性对这一远古传统表示支持。而据萨拉介绍,在苏什拉的青春美貌消逝前,他几乎夜夜生活在恐惧中——醉醺醺的帕特尔青年男子在他的茅屋外不停地大喊大叫,向苏什拉求爱。

  所有这些现状不禁令人回忆起了印度“贱民”领袖安贝德卡抨击村庄的名言。安贝德卡责问道:“除了地方主义的巢窟,愚昧无知的洞穴,心胸狭隘和地方自治主义之外,村庄究竟有何益处可言?”安贝德卡为1949年印度宪法起草委员会主席,被尊称为“印度宪法之父”。与之形成显明对比的是,圣雄甘地却认为村庄是印度理想的社会单元。

[Edited at 2011-05-09 02:40 GMT]


 
Zhoudan
Zhoudan  Identity Verified
Local time: 20:42
English to Chinese
+ ...
没办法整顿 May 9, 2011

各人找对自己的那块市场,做A稿、做B稿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LV的包包上万块一个,并不会因为地摊仿货而倒闭。

Sharon Toh wrote:

是啊,做A稿的那种公司确实是很多。不过,翻译市场也一样有细分市场。我们不一定要给像做A稿那样的公司干活啊。印度公司的价格确实超低,他们的邮件我一般上直接删掉,连看都不看。

我觉得不仅仅是翻译社的质量参差不齐,译员的质量也是如此。市场上滥竽充数的翻译社和译员太多了。市场已经是这样的局面,不知大家有什么建议可以整顿呢?



[Edited at 2011-05-08 10:41 GMT]


 
ysun
ysun  Identity Verified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07:42
English to Chinese
+ ...
鱼目混珠 May 11, 2011

Zhoudan wrote:

各人找对自己的那块市场,做A稿、做B稿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LV的包包上万块一个,并不会因为地摊仿货而倒闭。

这话说的很精辟。可是话说回来,正牌LV包包和某些地摊仿货挂在人们身上时,不仔细看是不易看出区别的。就好比关于Apple CEO的那篇报道,若是光看中文是看不出大问题的:“MobileMe团队面面相觑,会后全部要执包袱离开,由新员工接手 MobileMe业务”。让读者觉得那样的CEO确实是个暴君。但一对照原文情况就不对了。人家 Steve Jobs 只不过是当场撤换了领导班子,而不是炒整个团队的鱿鱼。这是个英明的决定。若把整个团队都换了,那就再磨上十年的剑吧!

http://www.proz.com/post/1737203#1737203

这个例子就说明,地摊仿货也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Edited at 2011-05-12 05:44 GMT]


 
Phil Hand
Phil Hand  Identity Verified
China
Local time: 20:42
Chinese to English
所以保持一定的水平是最关键的 May 11, 2011

客户不懂什么是最好的翻译,他要的是:每次叫你来翻译,他可以把心放下来。一个翻译社没有好好管理译者的话,有时候翻得好,有时候翻不好,客户也难以判断,而且没有时间去管这些。好的客户宁愿多给一些钱,不是为了聘请最好的翻译,而是为了聘请最可靠的翻译。

 
wherestip
wherestip  Identity Verified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07:42
Chinese to English
+ ...
质量太差 May 11, 2011

ysun wrote:

就好比关于Apple CEO的那篇报道,若是光看中文是看不出大问题的:“MobileMe团队面面相觑,会后全部要执包袱离开,由新员工接手 MobileMe业务”。让读者觉得那样的CEO确实是个暴君。但一对照原文情况就不对了。人家 Steve Jobs 只不过是当场撤换了领导班子,而不是炒整个团队的鱿鱼。这是个英明的决定。若把整个团队都换了,那就再磨上十年的剑吧!



http://www.ibtimes.com.cn/articles/20110510/pingguo.htm

完全同意。 本来是表扬 Apple's corporate culture 的文章 经过翻译面目全非。


 
ysun
ysun  Identity Verified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07:42
English to Chinese
+ ...
确实如此 May 11, 2011

wherestip wrote:

本来是表扬 Apple's corporate culture 的文章 经过翻译面目全非。

原文讲的是企业神话背后的趣闻轶事,却被译者说成是“ 苹果老员工吐苦水”。一位兢兢业业、事必躬亲的杰出领军人物却被译者描绘成了暴君。A sweet Apple was depicted as a bitter one!

在译文中添油加醋,擅自加入自己的观点和感情,是翻译的大忌。从下面那段文字可以看出,这位所谓的“企业独裁者”其实是很民主的。
It (the article) includes several more details on the Top 100, a secret meeting for Steve Jobs’ top employees and executives the company holds annually in an undisclosed location to discuss business plans and unveil “important initiatives.” The meeting rooms are even checked to be swept for electronic bugs likely placed by “snooping competitors”.


 
wherestip
wherestip  Identity Verified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07:42
Chinese to English
+ ...
tongue in cheek May 11, 2011

怪不得两国关系那么紧张呢。 ...

 
ysun
ysun  Identity Verified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07:42
English to Chinese
+ ...
某些媒体不实事求是 May 11, 2011

wherestip wrote:

怪不得两国关系那么紧张呢。 ...

某些新闻媒体水平低倒不去说它了,最可恨的就是不实事求是。请看光明日报报导的中央台主播白岩松在耶鲁大学的讲话: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1-02/21/c_121104608.htm
我要讲五个年份,第一要讲的年份是1968年。 那一年我出生了。但是,那一年世界非常乱,在法国有巨大的街头的骚乱……在美国也有,然后美国总统候选人罗伯特•肯尼迪遇刺了(他的哥哥约翰•肯尼迪总统在1963年遇刺)。但是,的确这一切的原因都与我无关(哄堂大笑)。

再来看看新浪网的版本和实况录像:
http://video.sina.com.cn/p/news/c/v/2009-04-18/114160296496.html
我要讲五个年份,第一要讲的年份是1968年。那一年我出生了。但是那一年世界非常乱,在法国有它的这个,巨大的街头的骚乱,在美国也有,然后美国的总统肯尼迪遇刺了(新浪编者注:原文如此,资料显示肯尼迪总统1963年遇刺),但是的确这一切的原因都与我无关。

一位中央台名主播知识浅薄倒不去说它了,讨厌的是光明日报却还要竭力替他掩饰。原来,不光是牛奶、猪肉里加了添加剂,连新闻报道里也加了添加剂!光明日报要是能再篡改一下当时的实况录像,那就万事大吉了。的确,某些媒体登出的报道和播出的视频都是节录,删去了“美国的总统肯尼迪遇刺”这一段。不过,优酷网却特地注明其播出的视频是“唯一完整版”。那位女翻译水平很高,翻译时也忠于原话,但似乎她是多余的,因为台下就座的几乎全是中国人。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MxMDYzMTY4.html

据前不久报道,朱镕基说:“每天7点到7点半必看中央电视台,看他们胡说些什么?” 可现在又有人出来澄清说,朱镕基的原话是“看他们说些什么”,没有“胡”字。老百姓究竟该信谁的?
http://www.gcpnews.com/articles/2011-04-22/C1063_65065.html


[Edited at 2011-05-12 15:01 GMT]


 
wherestip
wherestip  Identity Verified
United States
Local time: 07:42
Chinese to English
+ ...
味同嚼蜡 May 12, 2011

ysun wrote: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1-02/21/c_121104608.htm

一位中央台名主播知识浅薄倒不去说它了,讨厌的是光明日报却还要竭力替他掩饰。...




粗粗读过感觉象一篇高考的命题作文 ...



[Edited at 2011-05-12 15:11 GMT]


 
Pages in topic:   [1 2] >


To report site rules violations or get help, contact a site moderator:


You can also contact site staff by submitting a support request »

稿件质量的区别






Trados Studio 2022 Freelance
The leading translation software used by over 270,000 translators.

Designed with your feedback in mind, Trados Studio 2022 delivers an unrivalled, powerful desktop and cloud solution, empowering you to work in the most efficient and cost-effective way.

More info »
CafeTran Espresso
You've never met a CAT tool this clever!

Translate faster & easier, using a sophisticated CAT tool built by a translator / developer. Accept jobs from clients who use Trados, MemoQ, Wordfast & major CAT tools. Download and start using CafeTran Espresso -- for free

Buy now! »